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,要加强作风建设,弘扬法治精神,强化法治意识、程序意识、证据意识,严格按照法定权限、规则、程序办事,确保每个案件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。案件查办是纪检监察机关的核心任务,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抓手。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必须牢牢把握案件查办有关关键环节,着力推动实现线索研判分析精准、办案力量整合高效、案件质量管控精细、以案促改促治长效,通过全链条协同发力提升案件查办力度与质效,不断夯实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根基。
强化问题线索研判分析,严把案件查办“入口关”。问题线索是案件查办的根基,必须建立完善研判机制,确保线索处置精准规范。要深化拓展线索来源渠道。畅通信访举报、职能部门移送渠道,引导群众、领导干部依法有序反映问题;注重在日常监督、专项检查中深挖细查,强化与巡察、审计、司法等部门协作联动,完善线索移送机制。要优化完善研判分析机制。成立线索研判小组,采取集体会商、分级分类处置,对重要线索提级办理,同步建立动态线索管理台账,定期组织“回头看”,严防线索流失。要精准锁定查处重点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精准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严肃查处贪污受贿、滥用职权、不作为慢作为、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,确保政治效果、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。
优化办案力量协作联动,构建高效协同“作战格局”。案件查办需要时间精力,必须整合人员力量、凝聚攻坚合力。要强化内部协作。完善“室组地”“室组巡”联动机制,统筹机关委室、派驻机构、乡镇纪委及巡察机构力量,对重大案件联合攻坚克难;拓展片区协作机制,打破地域限制以实现优势互补。要深化外部配合。健全与公安、检察、法院等机关的协作机制,在线索移送、证据调取、措施使用等方面深化无缝衔接;加强与上级纪委、同级县区纪委联动沟通,为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支撑。要强化自身建设。以“三化年”行动为契机,注入年轻干部力量,优化队伍整体结构;着力提升办案能力,通过业务培训、实战练兵、案例研讨、办案帮带、跟案实训及深化片区协作联动锤炼精兵;完善干部准入机制,加强监督执纪执法专业人才储备,建立完善分类管理、动态调整的办案人才库,确保关键时刻能调得动、顶得上、打得赢。
精化案件质量全程把控,筑牢案件查办“生命线”。案件质量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,必须实施全周期合理把控,确保所办案件经得起检验。要严把立案入口关。强化立案前评估,加强联合研判,严防草率立案;建立责任倒查制度,严惩把关不严者,筑牢质量根基,为后续查办打基础。要严格程序规范。刚性执行监督执纪执法规则,细化案件办案流程、规范有关文书制式、强化办案全过程监督;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,定期开展案件自评、交叉评查与专项检查,对发现问题立行立改。要强化证据意识。坚持事实为上、证据为王的原则,全面客观收集、从严审核把关证据,确保证据链条合法有效,杜绝证据瑕疵。要严把审理关口。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联合会审,建立健全审查调查、审理部门沟通反馈机制;严格落实“二十四字”方针,坚持集体审议制度,确保定性量纪精准得当,督促问题逐项整改到位,推动案件质量整体提升。
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成效,做实查办案件“后半篇文章”。查办案件绝非终点,推动整改、促进治理才是根本目的。要坚持标本兼治。深挖典型案例根源,从思想教育、权力运行、制度机制等层面剖析漏洞,形成剖析报告,为整改工作提供精准靶向。要精准制发建议。针对案件暴露的突出问题,制发具有操作性的监察建议书,建立建议督办跟踪机制,推动问题整改落地见效。要深化警示教育。用好典型案例“活教材”,通过警示教育大会、案例汇编、庭审旁听等形式强化震慑效应,以身边事警醒教育身边人,引导领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。要推动制度建设。督促案发单位完善内控机制,堵塞制度漏洞,针对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,推动长效治理,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