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矛盾解决不了的就去找宝兰……”
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镇新卫村,人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。群众口中的宝兰,今年55岁,大名郝宝兰,是一名村辅警,也是人民调解员。
当人问她为何干这一行,她干脆地回答:“我喜欢!”再问她累吗,她略作思考,面带微笑地说:“累!但我想为村民做点事。”
热心公益,担任人民调解员
郝宝兰是江苏省宿迁人,1990年嫁到新卫村,地道的外来媳妇。
为啥当人民调解员?原因简单——她热心公益,而且觉得人不能太闲。郝宝兰的丈夫于2004年去世,她独自抚养儿女。“那时经常背着5岁的女儿,天没亮就起床喂猪。”至今没有再婚的她说,让自己更忙,能抚平失去至亲之痛。
丈夫去世后,郝宝兰的娘家人曾劝她回江苏。但郝宝兰因为丈夫生前对她特别好,很多村民也对她好,“所以我一定要支撑起这个家,我想为村民多做事,也喜欢帮村民做事”。
新卫村是新圩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,人口约4000人,下辖10个自然村,31个村民小组,人口较多,纠纷矛盾相比较于其他村也更多一些。2012年,郝宝兰申请当村里的人民调解员。那时是义务的,没有工资。
2017年上级在村里招村辅警,要求是男性,60岁以下,要懂电脑。村委推荐了两个人,但考核未达标,有人便动员郝宝兰去试试。可当地派出所一位负责人认为,郝宝兰是女性,万一晚上出警,不安全。
而郝宝兰的热心早已名声在外,加上她家是全村最先买电脑的,也是全村第一个装电话的,她还专门花钱去学过电脑。这些“硬件”使她最终通过了考核。郝宝兰记得很清楚,2017年3月7日,她正式成了村综治中心主任、人民调解员、村辅警,而且是当时灌阳县140多名村辅警中唯一的女性。
吃上了“国家粮”了,工资其实并不高。最初月薪900元,现在每月1500元。“如果只是图钱,出去打工也不止这点收入。”郝宝兰心态很好。
收入微薄怎么生活?郝宝兰说,两个孩子读大学时就能自给自足,毕业后一个在深圳工作,一个在江苏工作,“每月都给我寄钱回来。”没了后顾之忧,郝宝兰一心扑在工作上。
为查看一个纠纷现场跋山涉水;为取得有力有效证据不畏严寒酷暑;为等一个当事人一天三顾;为寻找一个当事人奔波在田间地头;有时一个下午辗转于三个纠纷现场;经常调解完纠纷回到家已是深夜……但每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,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或者在协议书上签字按下手印时,所有苦累和委屈,她感觉都是值得的。
当好“和事佬”,化解矛盾为民解难
“要与村民心贴心地交谈、接触,才能真切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。作为一名调解员,主要工作就是帮当事人解疑释惑、调处纠纷、平息干戈。”她是这样说的,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。
记得有一年年关,她正准备休息,村民突然打电话告诉她,有人上门追债,双方正准备动手。赶到事发现场,郝宝兰赶紧往村民身旁一站,大声喊道:“都什么年代了,还想动粗?动粗能解决问题吗?”
郝宝兰先劝追债者:“钱能解决的问题,何必伤感情。”转过头来又劝导另一村民:“欠债还钱,本属天经地义。如果没能力,可以协商,讲点好话。”
将矛盾调解好已是大年三十凌晨。而这一天,一名群众的手机丢了,她又去帮忙寻找。傍晚回家,才想起还没吃午饭。“夫妻吵架,寻找失物,发布信息……帮做这类事数不清了。”郝宝兰说。
哪家发生争吵,她就当“和事佬”;邻里有矛盾,她就是“知心姐”;村民出现小纠纷,她成了“调味剂”……郝宝兰总结出“面对面”“背靠背”“心贴心”的调解秘方,总是化干戈为玉帛,让矛盾烟消云散,成功调处各类纠纷矛盾超400起,达成口头协议超150起,开展法律咨询登记超420件。
新卫村辖下的一些自然村路途遥远,要步行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,山路崎岖,杂草荆棘丛生,步行时经常会遭受蚊虫叮咬和毒蜂的袭击。但为了能全面、准确、客观地了解纠纷事实真相,掌握第一手资料,无论路再远、坡再陡,郝宝兰都要到现场去进行走访。农村矛盾复杂琐碎,面对的大多是法律意识淡薄甚至还有少数蛮横不讲理的村民,她时常告诫自己,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用一颗真心、正心、细心、耐心去对待每一件矛盾纠纷,灵活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动态,适时抓准调解的最佳时机进行调解,筑起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。因工作成绩显著,2020年灌阳县司法局在新卫村为她量身打造了全县首个民间调解工作室——“兰姐调解工作室”。
多了一个名分,郝宝兰不觉得是负担:“反正都是做事,把事做好就行。”
郝宝兰除担任人民调解员外,还身兼“九大员”职责(宣传员、服务员、信息员、治安员、帮教员、网格员、消防员、交通劝导员、生态巡查员)。她对工作、为群众拼命服务的模样,不仅诠释了什么叫“巾帼不让须眉”,更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采。
郝宝兰并非单打独斗。郝宝兰发动村里的热心青年,组建了“580志愿服务队”(意为“我帮您”),积极组织志愿队为村民提供修水管、取快递、代缴电费、照看小孩、防疫、防溺水、防电信诈骗宣传、政策法规宣传、拍摄疫情防控、防电信诈骗、防溺水等,极大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识。带领志愿队员参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、清洁美化乡村等便民服务若干次,并建有志愿者微信群、平安综治网格群、新卫村民企业微信群、新卫法制宣传队群、新卫警务助理工作群等群,方便政策法规上传下达……新卫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主任陈家礼说,郝宝兰真的很敬业,因长期超负荷工作,她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和双膝滑膜炎。
“有困难,找宝兰!”这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对郝宝兰工作的巨大信任。因勤勤恳恳为民解难,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好评,2020年郝宝兰被司法部授予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荣誉称号,2022年获得中央政法委年度“平安之星”荣誉。
做好本职,面对利益不贪婪
郝宝兰以服务群众,用心想事,真心干事、认真工作,做事忠实,原则性强的工作作风赢得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。“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,不仅给当事人一个公正、更是提升了调解公信力。”她说道。
在多年调解工作中,时常会有当事人在事前事后用红包拉关系或者表示感谢,都被郝宝兰一一谢绝。两年前,长渡村民蒋某和居民因相邻地界界限不清发生了纠纷,郝宝兰前往调解。蒋某为了让其帮他讲话,专门找到郝宝兰家中送红包,被她义正言辞“赶了出去”。
此外,近几年新修建高速公路途径新卫村地界,在征地拆迁、项目建设过程中,郝宝兰多次处理施工单位与村民间的赔偿损害纠纷,事后,外地施工老板吴某多次用红包向郝宝兰表示感谢,感谢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,都被她一一拒绝。“因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,调解纠纷就是我应该做的事。”郝宝兰说道。
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至今,她始终坚持秉公办事,依法办事,做到不论亲疏、不分贵贱、不徇私情,坚持按规定程序办事,杜绝以亲疏、贵贱辨别处理解决问题。面对棘手疑难纠纷时,认真调处、维护公正是她的职责所在,也是她的信念与坚持。因此,她也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严格遵守党纪国法,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,风清气正,廉洁自律,切实做到了“干干净净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”。
郝宝兰在村里工作十一年有余,经手的款项,有数百万元,2011年修建国道至铺门前道路,是理财小组组长,县里拨款和村民捐款合计有40多万元,2019年至2021年陈家背修建文化室,村里发起捐款,先后筹到资金76万元,2016年至2021年,郝宝兰先后四次在村屯微信群倡导大家为困难生病村民捐款共计18万元……这数百万的款项,郝宝兰始终秉持不贪公家一分钱的坚定信念,始终做到清正廉洁。
正是这样严谨扎实、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,让她每天穿梭于田间地头、村巷民户的身影成了新圩镇新卫村一道亮丽的风景,在调解纠纷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,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。
“不做事不踏实,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。”郝宝兰说。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,凡事皆从群众利益出发,大胆创新,努力为新卫村老百姓干实事、办好事,实现了村内的和谐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