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,离任时,僚属为避人耳目,特意等至深夜送上临别赠礼。叶存仁心存感激,虽然知道这是人之常情,但仍拒礼而去,当即写下:“月白清风夜半时,扁舟相送故迟迟。感君情重还君赠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
这是清朝“畏己知”的典型例子。向前追溯,东汉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,昌邑县令王密因感谢他之前的举荐之恩特前来拜访,深夜怀金以赠。王密认为三更半夜,不会有人知道,但杨震却说道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”遂以严词痛斥王密,拒金而守节。
孔子曰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”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,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,就不会去享受。因为不光彩的事情,不是怕被别人知道,而是怕自己知道。甘于淡泊,毫不苟取,不仅强调在众目睽睽之下“一毫而莫取”,更强调在无人知晓之时,能够严于律己、慎独慎微。仁人君子所追求的是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”的“慎独”精神,所奉行的是“敬畏于己心”的为官标准,是要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,衡量自己的言行,在任何时候都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、形象的事。
做到“畏己知”首先要端正物欲观。作为“心”学的开山鼻祖王阳明,在给弟子兼妹婿徐爱的家书《与徐仲仁》中,就特别强调了“毋为习俗所移,毋为物诱所引”的重要性。他劝徐爱不要放纵自己,也不要有懈怠之心,要主动远离不好的习俗,抵御物欲的诱惑。强调革除“荡心”所害的首要条件就是自己内心强大,有明确的标尺、有严守的底线、有恒定的目标、有长久的坚持,这样才能正心修身。
为官者只有时时保持“畏己知”的自省自警才能获得坦然的人生。白居易有“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”之句,苏东坡有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之语,讲的都是唯有心安才是人生最大的乐境。而要做到心安,最重要的就是要抵制诱惑、控制私欲。“一念收敛,则万善来同;一念放恣,则百邪乘衅。”有时贪与廉就在一念之间,什么事该做、什么事不该做,自己必须在内心把握好尺度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给世人提出了十二字箴言:多欲亏义、多忧害智、多惧害勇。想要守住本心,成就一番事业,就要避免“多欲”、“多忧”、“多惧”。
不畏人知畏己知,是一种品质、一种境界、一种觉悟。广大党员干部要清楚“畏人知”者,终会人尽皆知,自食苦果;“畏己知”者,方能进退自若,坦然从容。要珍惜自己的名誉,守住清正的气节与操守,在私利面前不为所动、泰然处之,做到“正心明道,怀德自重”,提高在“无人时”的觉悟,做到所畏者并非世人之不齿,而是德行之不贞;所重者并非身外之财物,而是内心之坦然。(桂林市纪委监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