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水蜿蜒,青山叠翠。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,一个名字被镌刻在青石之上——陈嘉。这位从桂林荔浦走出的抗法名将,用他短暂的四十六载生命,在晚清颓败的天幕上划过一道不屈的闪电。
镇南关的硝烟早已散尽,但历史的页册间仍回荡着那个春天的轰鸣。公元1885年,法军铁蹄踏破南疆,陈嘉率部死守镇南关。炮弹撕裂苍穹,焦土漫卷烽烟,他的身躯多处负伤,血染征袍,却始终屹立在最前沿。“贼氛正恶,将军当先”,这不是史书苍白的记载,而是一个民族脊梁在重压下的倔强挺立。当他高呼“我与镇南关共存亡”时,那声音穿透了时代的迷雾,成为镌刻在岭南群山间的永恒誓言。他的爱国,不是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,而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边关长城。
战功赫赫的陈嘉,晚年却清贫如洗。朝廷赏赐,他分文不取,尽数散与阵亡将士遗属。罢官归故里时,行囊中唯有几卷兵书、一袭旧袍。有乡绅赠以田宅,他正色拒之:“将士血染沙场,陈某何功受此?”晚年病困交加,医药无着,却始终不肯向朝廷开口求援。他的清廉,不是故作姿态的清高,而是浸入骨髓的操守,如同荔浦青山中的石英,在岁月冲刷下愈显本色。
中法战后,边陲疮痍满目。本可安享荣宠的陈嘉,毅然请命镇守边关。他拖着病体,巡防勘界,安抚流民,重建关隘。部将劝他珍重,他叹道:“边关一日不宁,陈某一日难安。”直至生命最后时刻,他仍在病榻上处理军务,批阅文书。他的担当,不是一时意气,而是融进生命的选择——如同荔江水,千回百转,终向东流。
如今,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重读陈嘉的故事,常掩卷长思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,我们同样需要陈嘉那般“与关共存亡”的决绝。监督执纪的路上,不乏诱惑的糖弹、人情的围猎、压力的重锤,但当我们想起镇南关上那个浴血的身影,便知清廉不是选择,而是使命;担当不是口号,而是宿命。
编辑:周子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