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通讯员投稿 > 正文

散文|铁面明镜

作者:廖财亮
来源:荔浦市纪委监委
摘要: 近日重看电视剧《包青天》,夜半时分,屏光幽蓝。

       近日重看电视剧《包青天》,夜半时分,屏光幽蓝。忽见那黑面长须的开封府尹自历史深处走来,额间月牙如钩,照见的不仅是北宋年间的冤屈,更是千年未变的人心贪嗔。他非戏文里的神祇,而是一面铁铸的明镜——冷光凛冽,映照古今。

       剧情至陈州放粮一节,万千饥民匍匐于龟裂大地,贪官却将赈粮换作沙石。包拯执尚方剑斩国舅时,眸光沉静如寒潭。这一剑斩的不仅是皇亲国戚的脖颈,更是斩断了官官相护的链条。他那张铁面之下,藏着对苍生最深的悲悯;而那面明镜之上,映出的是法度应有的森严气象。

       史载包拯任端州知州时,革除贡砚积弊。离任时,有人将名贵端砚偷偷塞入行囊。舟行至江心,他发现后当即投砚入水。那方价值千金的砚台沉入江底的闷响,比惊堂木更撼动人心——廉洁二字,于他而言是刻进骨血的准则。晚年家训更是字字千钧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死不得葬大茔中。”这面家国之间的明镜,至今照见多少宦海沉浮者的灵魂。

       较于海瑞的孤峭,他多一份通达;不同于狄仁杰的圆融,他更具锋芒。包拯之“直”,是经世致用的智慧。他深知法律若不能落地为尺,便是空中楼阁;正义若不敢触碰权贵,终成庶民奢望。故其奏疏直言:“臣非惜命,惜法耳。”这声叹息穿越千年,仍在敲打今人的耳膜。

       如今我工作于纪检监察机关,常于困惑时翻看包公案。那些墨字仿佛活了过来,化作一面铁面明镜照见现实。我们今日所面对的,非刑场上的铡刀,而是更为复杂的诱惑与围猎;不需戏剧化的当堂宣判,而要于细微处辨蛛丝马迹。但核心未变——仍是与人性之恶的较量,对公平正义的坚守。

       包拯留下的不是传奇,而是一面镜子:如何用制度的锐利对抗腐败,如何以程序的公正保障正义。他提醒我们,纪检监察工作既要有铁面的刚性——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亮剑;也要有明镜的清明——照见问题本质,让每个结论都禁得住历史检验。

       铁面需要千锤百炼,明镜须得不染尘埃。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在一次次监督执纪中打磨能力,在一次次反腐斗争中坚定信念。包公祠堂前的楹联犹在眼前:“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,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。”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两面:既要做铁面无私的“阎罗”,更要怀为民请命的“菩萨心肠”。

       历史的尘埃终将落定,但铁面明镜永远高悬。每遇办案阻力时,总想起那位开封府尹——他从不独行,因为每代人的正义追求都会加入这行列。而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,亦将成为后世眼中的又一面明镜,在岁月长河中映照出不屈的光亮。

编辑:周子幸

二届荔浦市委第九轮巡察完成进驻
随笔|母亲炒菜的次序
清廉桂林
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
清廉桂林 微信
清廉桂林 官方微博
^返回顶部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