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页 > 通讯员投稿 > 正文

随笔|母亲炒菜的次序

作者:廖财亮
来源:荔浦市纪委监委
摘要:每当看到铁锅里升起的炊烟,总会想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。她系着褪色的围裙,手握锅铲,在烟火缭绕中教我炒菜的哲理。

       每当看到铁锅里升起的炊烟,总会想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。她系着褪色的围裙,手握锅铲,在烟火缭绕中教我炒菜的哲理。那些关于火候、关于次序、关于分寸的教诲,如同锅中跳跃的油花,在我生命中烙下深刻的印记。

      “菜要分批下锅,才不至于互相拖累。”母亲总是先煸香姜蒜,再倒入青菜,最后才下肉片。她说就像待人接物,要懂得分先后轻重:“若把生肉和嫩菜一锅烩,不是肉老了就是菜烂了。”直到现在,我处理事务时耳边还常响起这句话——要学会区分主次,把握节奏。

      “火候不够菜生,火候过了菜老。”母亲调控灶火时神情专注,就像艺术家在雕琢作品。她告诉我:“炒菜最忌心急,要等油热了再下料,要听菜下锅时的响声。”这让我明白做事要懂得审时度势,既不能盲目冒进,也不可优柔寡断。就像执纪办案,既要雷厉风行,也要精准稳妥。

      “翻炒要均匀,不能只顾一边。”母亲手腕轻转,让每片菜叶都沾上热油。她说这和待人处事一个道理:“若是厚此薄彼,就会半生不熟。”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。在纪检监察工作中,我们更要讲究公平公正,不能偏听偏信,要让每项调查都经得起检验。

       最难忘的是母亲起锅前的点拨:“尝一口,缺什么补什么。”她总是用小勺舀点汤汁品尝,再酌情添加调料。“做事也要时时反省,发现不足及时改进。”这个习惯让我受益至今。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更要常怀“省己之心”,不断校准行为偏差。

       母亲那口铁锅用了十多年了,锅底被烧得泛白,但炒出来的菜总是恰到好处。她说这是因为熟悉了灶火的性子:“什么柴烧什么火,大火爆炒,小火慢炖。”我们监督执纪也要这样的智慧: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方式,精准把握政策策略,做到宽严相济。

       最近一次回家,母亲又教我炒菜。她说现在条件好了,但炒菜的理儿不能变:“煤气灶虽然方便,可做菜的次序不能乱。”就像现在监督手段先进了,但纪检监察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矩永远不能变。

       灶火映照下,母亲的眼角已有细纹,但执铲的手依然稳健。我忽然明白,她教我的不仅是炒菜的技艺,更是一种审慎有序的工作方法,一种把握分寸的处世智慧。正如炒菜要讲究火候与次序,纪检监察工作也要讲究政策与策略,在程序与实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

       那把磨得发亮的锅铲,在母亲手中起落之间,教会我的不仅是生活的艺术,更是履职的智慧。每一次精准把握火候,每一次严格遵守次序,都是对责任的坚守,对使命的担当。这大概就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厨房哲学:在最平凡的烟火气中,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。

编辑:周子幸

散文|铁面明镜
大塘镇召开2025年国庆、中秋节节前警示教育会
清廉桂林
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
清廉桂林 微信
清廉桂林 官方微博
^返回顶部^